中国传奇前首富牟其中出狱后对话潘石屹宝利配资
世界上大部分人脚踏实地,却总有一些人在仰望星空。
商界打拼四十载,监狱三进三出,被潘石屹、冯仑、王石等大佬尊为前辈,“万通六君子”有四人曾在他创立的南德集团工作,并都受到过牟其中的影响。
他是天才的操盘手,将资源整合玩得炉火纯青。
他被冠以首富、首骗、思想家、学者、疯子、轻度精神病患者等多重名头,被公认是中国企业家群体中最有个性、最具争议的民营企业家。
耄耋之年,出狱之后,不改理想主义本色,谈起曾经的光辉岁月仍两眼放光。
他就是牟其中,前南德集团董事长,中国商界的第一代传奇人物,“退出江湖多年,但江湖仍流传着他的传说。”
这些传说有的听起来像天方夜谭,有的则远超前于时代,其中最有名的三个传说是:
用开水瓶和苏联人换飞机;将喜马拉雅山炸开改善气候;开发满洲里。
江湖传说背后的真相如何?这一次坐在牟其中对面的不是媒体记者,而是一位他的“弟子”和后辈、新一代商界领军人物、房地产大佬、SOHO中国创始人潘石屹。
两代商界精英的对谈,是新与旧的激烈碰撞?还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锋对垒?亦或是前辈对后辈的谆谆教诲?
下面将揭开谜底。
01
用开水瓶换飞机
事情发生在1991年,也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这一年。
江湖各种传闻,有说当时苏联受累于常年的军备竞赛生活困难,吃不饱留着飞机也没用,索性用飞机换食品。
就连潘石屹也表示听过不少八卦:
“我原来公司那边有一个同事,叫汪兆金(音),他是不是你的部下?他老给我讲这些换飞机的故事,换飞机的故事,来回讲,我也不知道真的假的。”
“您当年用罐头换了四辆图154飞机给川航,现在传说的版本太多了,年轻人特别好奇,但是又不知道具体的细节。”潘石屹好奇道:
“今天想聊一聊,当时是一个什么契机,怎么突然想搞这件事?怎么把罐头给送到苏联去的?怎么把飞机给开过来的?”
牟其中笑言,给潘石屹聊八卦的汪先生,就是当年换飞机组的组长。
聊起这段换飞机的往事,牟其中略有得意,非常健谈:
“用现在的语言讲是金融租赁,四川省航空公司也没钱买飞机,它也跟我一样,只有一张营业执照,出差费都不付。”
“你的钱是从银行贷款来的?”潘石屹好奇。
“也不是,我搞的苏联人的钱,那细节很多很多,他(苏联人)傻。”
牟其中回忆起当时的背景,说到苏联人“傻”他并无调侃之意,而是认为他们缺乏商品意识。
“他(代指苏联人)比我们笨,他还没有任何商品意识,他们的老(一批)资本家全死完了,他们只知道产品不知道商品,从来也不知道商品有价值。我们就定合同,定合同我用多少东西换你多少东西。”
而合同自然暗藏玄机:
“在合同里边有关键一条,我们俩同时发货,他(苏联人)有四架飞机,还有一架飞机零部件,一共是五架飞机,从莫斯科发。
他派个工程组在这监督我们,我们派个工程组在那看着发飞机,我们要同时发货。
你发飞机,我也把我的东西发出来,他就不注意我发什么东西,他不管这个,发就行。我可以发最便宜的。”
图-154
第一批发货的不是罐头,而是北京昌平的热水瓶厂生产的开水瓶瓶胆。
牟其中介绍:
“俄罗斯没有(暖水瓶胆),他从来没看见过这个东西,就把这个发给他们。体积又大还是空的,装满一整个专列才花了700万。”
而这桩生意最精明的在于时间差。
装满暖水瓶胆的专列从北京昌平发出,图154飞机也从莫斯科机场起飞,八小时后落地中国,而当时专列运往俄罗斯至少要几周时间。
“我的货这样发过去,五年才发完。”牟其中解释,整个发货期拖得很长。
“发了五年货!他(苏联人)就八个小时,你发了五年?”潘石屹非常惊诧。
牟其中随后解释,发货时间长也是受当时运力所限,当时中国发苏联的货运专列只有40趟,而无论怎安排,最多只能给(他们公司)安排一个专列,“俄罗斯人也看见了,又不是我们故意不发给你。反正我是按照合同执行。”
时间差给资金周转带来了机会。
他介绍,在飞机从莫斯科起飞前,就已经和北京工商银行谈好要抵押一架飞机,从工商银行带贷出了6000万。
买暖水瓶的700万成本,变现成了9倍的贷款金额。“所以我解决了流动资金的问题。”
五年的时间,源源不断的专列,除了暖水瓶以外还运了多少物资到苏联?他介绍,主要的是日用品,吃的穿的都有。
为了做好这单生意,他专门租了一个展厅,苏联的各个飞机零部件厂来参观,现场点“我要这样东西,我要那样东西”,一看牛肉也好,衣服也好,罐头也好。然后苏联的航空部就开张物资清单。
优秀的人总会聚集在一起。在谈到这桩生意时,牟其中出其不意地点到一个熟悉的名字——王石,当年的王石还没有创立万科,还不是房地产大佬,还在做贸易生意。
“我们按照俄罗斯给的单子在全国采购,谁便宜谁条件优厚就买谁家的。可能我们(公司)有个人碰到王石了,说我们要买牛肉罐头。”
牟其中提起与王石的趣事:
“王石他开玩笑,说老牟你啊,为什么要延期三个月才付给我。”
潘石屹笑着说:
“你这都(对俄罗斯)延期五年,给他欠三个月的款,正常。”
用开水瓶、牛肉罐头等物资换飞机,赚了多少钱?
根据公安部评估报告上的审计数据,赚了1.6亿元。在当时几乎算得上是天文数字。
一朝暴富后,是否会出现心态失衡?同为富豪,潘石屹似乎对这一问题颇感兴趣。“我记得我赚的第一笔钱,我们六个人大概赚了二百万人民币,我一晚上没睡着觉,直做噩梦。”
“当时我就说了,赚了多少钱就是个数字,当时我特别欣赏‘家有良田万顷,日食不过一升。家有大厦千间,夜宿不过八尺。’就是一张床,一碗饭,其他都没用。
现在我还经常劝很多人,既然钱没有用,你还挣来干什么?这是我的感觉,没什么意义。”
赚了1.6个亿的牟其中如是说。
在采访中,新老两代商界精英出现了一点“争执”:
牟其中说:“关键一点是,我这个人就喜欢赚钱,特别喜欢钱。”牟其中直言。
“我看您不太喜欢钱,”潘石屹回答。“您关心的都是大问题。整个心里面想的事情都比较大,都是宏观的事。”
02
炸破喜马拉雅山
如果说用罐头换飞机是几乎“空手套白狼”的顶级资源整合,那牟其中提出的炸破喜马拉雅山几乎是一个天方夜谭。这个看起来不可思议的项目也给他带来了不少争议。
“我把飞机(的项目)做完以后赚了很多钱,下一个做什么事?我就天天坐软卧,从哈尔滨一直到昆明,从新疆阿拉善口到上海,跑遍了全国大地。
根据我的调研,我觉得中国的问题是农业问题,而农业问题首先是水利问题。”
对于潘石屹的好奇,牟其中解释了他在换飞机项目后的又一大计划。
“我跑遍全国以后,看见很多土地在逐渐沙化,如果说不解决水利问题,这个过程不可能阻挡。”牟其中有点感慨,他现场朗诵了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他强调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有大禹治水的传说,也是关于水的民族。
如何解决缺水问题?牟其中有了灵感,“我完全可以在喜马拉雅山炸个洞,把印度洋暖流引进中国,不是我们就把整个的大西北变成江南了吗?”
但是涉及到整个国家的重大水利工程,为什么需要他一个人来解决?
他讲述了当时的情况:“谁都不愿意批不敢做,我说我来做,反正我赚了很多钱,我来研究这件事。”
为了研究水利工程,他把中国所有的水利专家几乎都请来了,甚至请来了联合国高级官员,因为喜马拉雅山与多个国家相邻,涉及到多国水域。
牟其中笑言,在90年代科学家收入也不高,他每次开会都“车接车送”,还送红包,“一个红包三百块”。
这个想法最后为何没实施?
“当时有一个(专家)提出一个问题,没有必要炸喜马拉雅山,不用修坝,就定向爆破,把水拦起来,逼迫它向一个地方流。”
他解释这个方案从炸喜马拉雅山变成了炸横断山脉的“通天河计划”宝利配资,如果实施可以产生一万立方米的水源。
谈及涉及到水域的国际法,牟其中依然记忆清晰:
“根据国际法规定,流域国家、降雨的国家,你可以用的极限是70%,让30%流出去,就算合理的了。根据国际法,(我们)可以用七千亿立方米。”
几十年后,谈及这个最终流产的项目,牟其中依然非常激动的,对于基建项目的大型投资也丝毫不担心:
“(之前)还讨论钱从哪来?我反正空手,我说做什么事都不要钱。新疆有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是56万平方公里,56万平方公里用了水可以变成粮田。
地产商一想到56万平方公里的地产还得了?我们可以卖期货,卖土地。”
谈到卖土地,房地产大佬潘石屹颇为认同:“这个生意比换飞机可大多了。”
但牟其中颇具想象力的项目在当年并不为人接受,他感慨道:
“所以这样一个稀奇古怪的(项目),被扭曲成说骗钱。”
炸掉喜马拉雅山,将荒漠变为农田,这些超前于时代,看起来天方夜谭的想法,是否真的可行?潘石屹问了一个细节:
“你把横断山脉炸了的话,要形成堰塞湖怎么办?”
对此,牟其中并没有答案:
“这是工程技术问题,他们(专家)怎么解决我不知道,我们只是这样规划,请了几十位专家干这个事。最后(我被)抓起来了,就没干成。”
03
开发满洲里
如果说“罐头换飞机”让牟其中名噪一时,“炸开喜马拉雅山”让他毁誉参半,“开发满洲里”的项目则给他长久的事业基础,也让他在古稀之年出狱之后依然有事做。
如何想到开发满洲里?牟其中依然习惯从宏观角度切入:
“在1989年,经过长期研究以后,我觉得我们国家的开放还有缺陷,就沿海开放,没有沿边开放。
我就在89年9月份写了一份报告给中央,题目叫《历史的机会和我们的选择》。
我就选择了满洲里,我认为满洲里是中美俄三国历史发展的焦点,现在我仍然坚持这个观点。”
为什么说满洲里是中美俄三国的焦点?
牟其中解释,他曾写过一篇文章——《中美俄大三角》,解读中美俄的经济大三角,其中美国有钱,中国有市场需求和劳动力,俄罗斯西伯利亚有全世界最丰富的资源,但整个西伯利亚常年冰天雪地,而南下满洲里就有不冻港,能实现物流运输。
“所以我就去跟满洲里人民政府合作,当时他们想都想不到(修建口岸),就三万人的一个牧村,以放羊为生。我们在那修建了一个口岸,到今天为止依然是俄罗斯主要的口岸之一。”
牟其中简单解释了满洲里口岸的来龙去脉。
“这口岸是你们出钱给修的?当时花了多少钱?”潘石屹问道。
“记不太清楚,总之花了一两个亿吧。(口岸)很大,有14条通道。”牟其中轻描淡写地回答。
“我去找美国的美元、俄罗斯的资源、中国的市场和劳动力,(一起)来开发西伯利亚,我现在还干这件事”,出狱后的牟其中将很大精力投入在满洲里的开发上,“这个事极其好,对国家极其有利,利润也极其大。”
作为靠房地产发家的大佬,潘石屹最感兴趣的还是房子。他们自然而然地谈起了房地产开发。
牟其中说:
“我做的第一个房地产,也是最大的房地产生意,到今天我手里还有满洲里十平方公里的土地。”
他介绍,当时他要建立一个大口岸,“大口岸就换10平方公里土地”,俄罗斯、中国各给了5平方公里。
10平方公里土地值多少钱?牟其中表示“那个时候值三十几个亿,现在值多少了?”他反问潘石屹。
“现在都不能想象了,招拍挂上几万平方米都得一个天文数字,就很高了。”潘石屹回答。
罐头换飞机,一朝成名天下知;
炸掉喜马拉雅山,毁誉参半引争议;
开发满洲里,厚积薄发攒家底。
牟其中,中国第一代商业精英,操心国计民生的理想主义者,三进三出监狱依然保留着对生活的热情。
三个多小时的采访,潘石屹多次喊停询问“牟老累了吗,是否需要休息”,他依然神采奕奕。
采访结束后,潘石屹还在摄影棚给他拍了多张肖像照。
潘石屹为牟其中拍摄肖像照
在采访的最后,潘石屹出其不意地问了一个问题:
“如果是你给自己写墓志铭的话,你最希望写的一句话是什么话?”
墓志铭,一生功过是非,终需盖棺定论。面对这个问题,牟其中笑答:
“我现在很健康,我现在写出来了老去改,如果哪天需要写的时候我再写。”
不服老,不认输,牟其中还可以再战多少年?是否能和褚时健一样迎来事业的第二春?
这一切都需要交给时间来回答。
来源:凤凰网财经启阳路4号
作者:易典
附:牟其中潘石屹对话记录
飞机易货赚了1.6亿?
潘石屹:您这一代企业家在没有规则和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打破了旧的体系,建立了新的秩序,非常的不容易。
您是我心目中的传奇,最早听说您的故事是罐头换飞机,要炸喜玛拉雅山等传奇经历,想听听您当时的想法和真实的过程。
牟其中:我们这一代企业家所受的苦难,都源于中国没有完成现代化,从工业革命开始,我们落后了发达国家两三百年。没有经历工业革命却要在短短几十年内追赶上发达国家,所以就需要我们超常规的付出。
潘石屹:现在回头看中国四十年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牟其中:所以我们国家很厉害,而我们能活下来也很庆幸。
潘石屹:通过这些年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物质财富的增长非常快,这离不开企业家们的贡献。
在政策和法律都不完善的情况下,你们这一代所担当的风险特别大。当时在罐头换飞机的生意中,您能不能讲一些细节,当时的想法和遇到的困难?
牟其中:换飞机是1991年的事情,苏联在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发展中,人们已普遍习惯了吃大锅饭和国家分配,并无市场经济和商品的概念。
人们只知道产品而不知道商品和商品的价值,甚至还是农业时代的思想。所以,我就想到了“以货易货”来交易,跟他们签订合同,并按合同执行。
潘石屹:他们从什么地方发货?
牟其中:从莫斯科,合同的关键点就是,他们用四架飞机和一架飞机的零部件和我们换货,并且是和我们同时发货。
但具体发什么货,他们不管,所以我们就发最便宜的货。
当时发往苏联的第一个专列是昌平热水厂的一批暖瓶胆,因为瓶胆空,体积大,占地多,还便宜,一个专列才花了700万元。
潘石屹:货是发了几个星期发完的吗?
牟其中:合同约定双方同时发货,飞机从莫斯科飞到中国只需要8个小时,而火车从中国开往苏联的时间却拉得很长。
当时全国仅有40个专列发往苏联,专列的申请还需要监管部门的层层审批。因此,我们的货整整发了五年。
苏联人也明白,我们是按照合同竭尽全力地执行,不是我们故意不发货,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
潘石屹:您当时购买货物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牟其中:昌平热水厂的暖瓶胆钱是我卖冰箱换来的。
在飞机换货之前,我就已经跟北京工商银行谈好了,抵押一架飞机给他们,抵押、评估、保险等手续已经谈好了,等飞机一落地,产权齐全了,就可以贷出六千万元。
除此之外,购买货物的钱我也可以晚付,所以解决了流动资金的问题。
潘石屹:五年时间,除了暖水瓶以外,还卖了哪些东西?
牟其中:牛肉罐头等食品和一些日用品,当时在深圳做贸易的王石就给我们发过牛肉罐头。
当时正好我国改革开放,生产量大增,但国内消费不足,所以全国性的货物大积压。
按照当时苏联航空部提供的采购单,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采购,哪里便宜就采购哪里的货品。
所以,我认为危机有时是非常好的事,物极必反,有危机,就一定有机会。如果没有当时全国的产能过剩,我也不会想到以货换飞机这样的点。
潘石屹:这笔生意,您当时赚了多少钱?
牟其中:赚了1.6个亿,在当时万元户就算很厉害了。
炸喜马拉雅山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
潘石屹:在冯小刚执导的电影《不见不散》中有这样一个片断,葛优扮演的刘元给徐帆扮演的李清在小黑板上讲到,喜马拉雅山将青藏高原和尼泊尔分成了两个部分,尼泊尔受印度洋暖流的影响,气候终年湿润,四季如春。
而山脉北坡的青藏高原却是终年积雪,自然气候十分恶劣。
如果将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宽五十公里的口,将印度洋的暖流引入青藏高原,那么青藏高原将摘掉落后的帽子,变成多个鱼米之乡。
通过《不见不散》这部电影,您要把喜马拉雅山炸个洞的想法就变成了人尽皆知的事情了?
牟其中:这个想法最初是一个犹太科学家发现的,这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
当时做成飞机易货的生意后,我跑遍了全国各地后发现,中国的首要问题是农业问题,而发展农业的关键是水利设施,而且全国好多地方都在逐渐沙漠化。
地理学家胡焕庸根据地理位置划出了黑河—腾冲线,将中国分为两大部分,这条线的东南是富裕地区,而西北的贫穷,因气候的问题,到今天也没有改变,关键就是水利的问题。
潘石屹:有个历史学家叫黄仁宇,他的观点和您的一样。
牟其中:做了很多研究后,我认为炸喜马拉雅山是一个非常科学的问题。
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印度洋季风,季风向冷的地方移动,撞上喜玛拉雅山后会形成雨云,而雨云最高可以升到6000米,雨云沿着喜玛拉雅山的山腰到达云贵高原和成都平原。而云贵高原海拔平均6000米,就开始下雨了。
我认为,现有的工程技术可以炸开喜马拉雅山,引进印度洋的暖流,将青藏高原和西北也变得像江南一样富裕。
潘石屹:怎么和当时的联合国副秘书长冀朝铸联系起来了呢?
牟其中:当时请了很多水利专家来论证炸喜马拉雅山的可能。
后来,有一个专家提出,中国的山脉和水系的走向都是自西向东,只有横断山脉的水系是自北向南,由中国流向了越南和老挝等东南亚国家。
如果以人为定向爆破的方式阻断横断山脉的水系流向,逼迫水流由南向北流淌,那么不用炸喜马拉雅山,也可以将水引入西北地区。
为防止定向爆破横断山脉、改变水流走向后,越南、老挝抗议水量的减少,我们请了冀朝铸用国际水法作背书,即根据国际水法规定,在流域国家和降雨国家,可以使用的水源极限是70%,让30%的水量流出国家,就是合理的。
潘石屹:所以后来换成是炸横断山脉了?
牟其中:不是炸,是变成通天河计划,正好当时苏联格鲁吉亚研究院发现了核爆炸的定向爆破。
我们可以让横断山的水流向青海、新疆等地,横断山有一万亿立方米的水,根据国际水法,我们可以用七千亿立方米,对于整个大西北来说也足够了。
潘石屹:修水利的钱从哪里来?
牟其中:飞机易货赚的钱就是空手道得来的。
我做什么事情都不要钱,新疆的塔里木盆地有56万平方公里,如果都变成粮田,我们可以卖期货和土地。
潘石屹:可是如果把横断山脉炸断后,形成了堰塞湖怎么办?水是堵起来了,最后坝也给冲开了。
牟其中:那是工程技术问题,专家们怎么解决我不知道,我们只是这样规划的。最后因为被抓,所以这事没做成。
潘石屹:那当时怎么和《不见不散》联系在了一起?
牟其中:飞机易货赚了很多钱后,我就想投资,当时正好就投了冯小刚的《甲方乙方》,我是制片人。
后来跟冯小刚熟了后,他就知道了要炸喜玛拉雅山的事,就拍了《不见不散》。
潘石屹:当时投了《甲方乙方》多少钱了?
牟其中:36万美元就投了《甲方乙方》。
新目标是开发满洲里
潘石屹:您当时称要开发满洲里,引发了争议,事情的来龙去脉是什么样的?
牟其中:经过八九年的研究发现,我们国家仅仅沿海开放是不完整的。
因为产业的转移是有规律的,从英国转到美国,美国转到日本,再到亚洲四小龙和东南沿海。
所以,在1989年,我写了一篇名为《历史的机会和我们的选择》,就选择了满洲里。
我认为满洲里是中美俄三国历史发展的焦点,现在我仍然坚持这个观点。
潘石屹:为什么是中国、俄罗斯和美国?
牟其中:我写过一篇名为《中美俄大三角》的文章,美国有钱,中国有市场需求和劳动力,俄罗斯西伯利亚有全世界最丰富的资源,但整个西伯利亚常年冰天雪地,而南下满洲里就有不冻港,能实现物流运输。
所以我就去跟满洲里人民政府合作,在牧村花了一两个亿修建了一个口岸。牧村的口岸到今天为止依然是俄罗斯最主要的口岸之一。
潘石屹:您开发了那么多项目,当时为什么没发展房地产?
牟其中:没有亚洲经济危机,就没有房改和商品房市场。我做的最大的房地产生意,就是手里还有满洲里十平方公里的土地。
潘石屹:这个是在中国还是在俄罗斯?
牟其中:俄罗斯给我五平方公里,中国给我十平方公里,我在牧村建立了一个大口岸,当时就值三十多个亿,现在得天文数字了。
潘石屹:您现在还在做这事?
牟其中:还在做,这个事极其好,对国家极其有利,利润也极其大。
钱对企业家只是数字而已
潘石屹:记得我们当时创建万通,赚到200万时,非常兴奋,当天晚上直做噩梦。
飞机易货您赚了1.6亿元,当时对钱的感觉和心里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牟其中:我认为钱对企业家来讲,没什么意义,只是数字而已。
家有良田万顷,日食不过一升;家有大厦千间,夜宿不过八尺。
我还经常劝很多人,既然钱没有用,还挣来干什么?这是我的感觉,没什么意义。
潘石屹:跟您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您的整个思维状态和心里想的事都是非常宏观的事。
牟其中:那也可以说是我们那代人的事情,一个殖民地国家,一个贫穷的民族,突然要站起来,要强大起来了,那种民族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在我们世界观形成的时候,有深深的烙印,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潘石屹:您觉得这种使命感的和伟大理想的形成,有没有一些具体的事影响?
牟其中:因为我喜欢读书,读书以后我总感觉到中国受到了压迫,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我受不了这种压迫。追根溯源,父亲牟品三对我的影响很大。
1926年,陈毅和朱德都驻扎在万县,动员当时在万县的军阀杨森南下参加国民革命,但当时的杨森和英国人发生了冲突,英国人因此炮轰万县。
当时陈毅和朱德劝说杨森找时任万县商会的会长父亲参与和英国人的谈判。最后,英国人竟然屈服了,给万县赔偿了诸多钱财,万县的标志性建筑和西山公园都是拿英国人的赔偿修建的。
我父亲经常跟我讲,这是他一生最自豪的事,证明中国人是可以打败英国人的。
我觉得,我的精神支柱就是一种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一定会强大起来,在世界民族中再次引领潮流。
我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后认为,中国强大起来,就需要坚持市场经济,坚持发展民营企业。
潘石屹:我们万通的六个合伙人里,冯仑、王功权、王启富和刘军都曾是您的部下,感觉您是一个永远放眼未来的人。不过,您觉得最后悔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牟其中:我从不后悔,如果要自我评价,应该用郭沫若的一首诗描述,在这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个人,有这样一个人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潘石屹:您这个评价太平谈了,任何人做这样的评价都可以。
牟其中:我认为,这个时代最大的需求就是如何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如果再发展十年、二十年,虽然需要作出很多牺牲和委屈,但我还是会去做。
潘石屹:有人说您是个半个企业家、半个思想家、半个学者、半个政治家,您如何评价自己呢?
牟其中:非常像,我不做自我定义。
潘石屹:如果您给自己写墓志铭的话,您最希望写的一句话是什么?
牟其中:我现在还很健康,也许我现在写出来了还总去改,如果哪天我需要写的时候再写。
通过访谈,潘石屹称,“我觉得牟其中对中国企业家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第一代企业家们最为关键的使命就是打破旧的经济体系,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系中,要让市场经济像一个萌芽发展,就需要像牟其中这样狂热的、有理想的,甚至比较疯狂的人。
对于市场经济来讲,他可能是一个先锋,对于计划经济的体制来讲,他是一个有力量的破坏者。
而这个破坏也非常重要,只有把旧的打破了,新的才有可能建立。”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宝利配资,每个企业家的身上都有着时代特有的影子。褒贬不一的牟其中,或正如其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在这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个人,有这样一个人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创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